2015,招聘还好吗?
主题描述
7月这么快,15已过半。今天就来场年中招聘大盘点,看看你们今年招聘进行的怎么样,金三银四到底旺不旺?
在这个"招聘难"成为常态的年代,怎样才能从根本缓解这一现象?在笔者的印象中,从2008年金融风暴开始,就一直遭遇招聘难的问题,这已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中无法绕过的大话题。年年招聘年年难,一年更比一年难。HR自黑中,招聘狗们也是“黑”的一位了。
当下招聘难的原因有很多种,但总结归纳为两大类:一是回乡潮,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,部分人员的分流,人才不再相对的集中,从而引发出招聘难的问题。二是创业潮,2015年,领导人提出“大众创业”、“草根创业”、“人人创新”、“万众创新”等观点以来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,草根们一下子看到希望的署光,一时间你不创业似乎对不起自己漂泊的这座城市。都创业去了,谁干活?都做老板去了,谁打工?但从个人的价值实现体系来说,创业是最好最快的实现自我的方式之一。
回乡潮、创业潮,两潮来袭,常规的招聘怎能不难?于似乎招聘狗们一声长啸:“苍天啊,求求你赐几份简历吧!”你的长啸没有用。
怎样解决这一个问题呢?招聘专员无解,这时需要人力资源总监转移工作重点,从关注战略转移到招聘的具体事务中来。这才是当下最有效地缓解招聘难的方式与方法。连投简历的人都没有,人力资源总监下沉到招聘中来就能解决问题吗?
因为领导人也说过,这是一个抱团取暖的时代,当打独斗的时代早以过去了,要想创业成功也必需要有一个好的团队与合作伙伴,更需要有平台的支撑。HRD们即了解公司的战略,又了解人性的需求(创业,证明自己的价值),为何不将公司变成企业平台呢?
人力资源总监需要结合公司的战略,分析出哪些岗位可以吸引那些有创业梦想的人,用合伙人制开展工作,一起“创业”发展壮大,将“创业”与常规的招聘相结合才是王道。笔者的几位朋友,在2015年都开始采用了创业合伙人制招聘人才,从目前看来,还算是成功的。
哪些岗位适合呢?从目前看来,主要有:
一、技术岗位,技术性越强的岗位按常规来招聘渠道越难招聘,既使招聘到岗了也无法衡量他们的价值与工作量。既然如此,还是如让员工自己当老板,自己管自己,合伙制好省心又省力。
二、营销岗位,营销岗位应是最早实行合伙人制的岗位之一,因为这个岗位是最好量化的,也是公司隐性成本(公关费)最大的部门之一。如果用防的心态管理营销高手们,可以说是防不胜防,那不如不防。
三、生产岗位,生产岗位是企业成本“内伤”最大的岗位,好的生产负责人能优化生产流程、提高单位产能效率,做到真正的精益生产。这个岗位的合伙制,在早些年基本上是以“自负盈亏”的承包制出现的,转为合伙人制更能触动。
四、人力资源岗位,这是一个新趋势。现在优秀的人力资源总监越来越难找,笔者就有几位企业家朋友,一直希望能给他们介绍优秀的人力资源总监,却一直找不到。优秀的人力资源人才基本上都会选择创业,利用自己在企业积累的资源,有的开猎头公司、有的开培训咨询公司。这个岗位的人才怎样合伙呢?一般是成立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或者商学院,即负责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及培训事务,又可以对外承担相应的事务,让他们在职业的积累的价值最大化,一举多得。
当下用创业思维、合伙人模式,让您的招聘最优化、更高效!今年时间过半,我们的招聘任务完成已经超半,完成了年初既定的招聘目标。这与我们对今年可能出现“招聘难”的预估比较充分、采取的措施比较充足有关,简要分享如下:
将困难想艰巨些
去年年底、今年年初时,我们对公司各部门、各职位用人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,对同行公司/本地区其他企业经营效益和工资福利待遇情况、员工可能离职人员、内部推荐人数、外部招聘预估等情况进行周密的前期工作,在此基础上,我们将可能招聘到的人数打了7折,以激发招聘,同时将整体用人需求放大至120%,让用人空缺增大,促使我们招聘措施更丰富。
将招聘做扎实些
再好的想法也必须落实到行动上,并持续跟踪,随着变化而调整招聘策略,才可能并计划较好实现,为此,我们今年上半年是这样来做招聘工作的:
首先,细化招聘,形成各职位的招聘计划,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,将措施用5W2H来框定,同时,完善招聘激励机制,对招聘人员、推荐人员等有功之人,根据招聘完成情况给予奖金或其他激励;其次,强化落地,任何计划,只要一旦形成决议,跟踪人一定要求责任人按时或提前完成,一定想尽办法,哪怕牺牲休息时间,否则,跟踪人将受连带责任,结果来看,所有的招聘任务都按照完成;最后,领导重视,各级管理人员,包括公司领导、部门负责人对招聘工作都十分重视,大家都清楚,一旦缺人,事情耽误,对公司效益的影响才是最大的,如果因缺人而影响部门工作将直接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,而不会直接追究人资部门责任,所以,不管是推荐、面试、甄选、入职培训等,大家都十分投入。
半年过去了,基本满足了各部门的用人需求,一些全年计划的招聘任务已经完成过半,各部门对招聘工作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,没有出现一起对招聘工作的有效投诉,出现这样的良好结果也是出乎我们的预期。
将管理搞细致些
我们都知道,招聘再厉害,如果入职后无法留住,窟窿很大,也无法保证网里有足够多的鱼。所以,招聘工作很重要,内部管理更需要。
我们从完善福利待遇、提升管理者素质、倾听员工心声、为公司献计策等四大方面来提升公司内部管理。在福利待遇上,公司调低了基本工资、提高了绩效部分,激励员工更加努力提升业绩,同时让那些懒汉被淘汰出局,从整体用人成本上讲,并未出现明显的增加;管理者素质上,我们通过演讲、比学赶超、外部学习、参观等方式,将各级管理人员看到自己管理水平的不足,同时对改善管理后进者进行适当处罚,促使大家养成不学受罚的思想;员工心声,加强了意见箱、员工代表会、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频次,并让公司领导经常参与进来,使员工意见得到较快速处理,使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更容易暴露在大家的经常监督之下;献计策,对积极参与到公司管理、技术、节能等方面的突出员工,通过奖励、评优等方式进行激励,起到了较好的挖潜作用。
目前,在公司上下,员工形成了比较良好的正气,小团队、歪风邪气基本没有生存的空间,减少了内耗、降低了成本,公司效益得到较好的稳定提升,员工稳定性更好,招聘压力就显得比预估小了一些。
从根本上缓解“招聘难”虽然如“中国梦”一样美好,但梦中的事,醒来还得面对现实,唯一可以做的就是:加强内部细节管理,更好稳定员工,减少不必要的员工流失;提前做好招聘措施,激励全体员工共同投入到招聘工作中来,增加员工供给;这种“开源节流”的招聘,方可起到缓解“难题”的作用。生活有多难,招聘就有多难。你在,或者不在,招聘还是在那里,不增也不减;人来,或者人往,人员都无法满足,人在哪里?没人还是没人。招聘是人力资源的一项基本工作,招聘人员的进入门槛也是相对较低,但真正要想做好招聘,却是需要深厚的功底和叫综合的能力,同时要具备多项必需技能,只能说,招聘既简单,又复杂;既幸福,又揪心。
招聘难题知多少,请看下面罗列的这些可能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:
1、你来我往,公司像菜市场。金三银四确实是招聘旺季,有着较多的候选人员。公司在年初,陆续接待了几百位普工,但都是以走马观花的形式,左看看右瞧瞧,结伴而来,结伴而去,剩下的就是一串串的脚步和一堆的应聘登记表。最后入职的,也就其中的几份之一!!当然了,结果还是能接受的,问题是,入职没多久,还是陆续的走了一批,让我们措手不及...
2、技术岗位负责培养,不负责留人。不管是什么时候,技术岗位的那些领导都是全心全意的为新人服务,只要愿意学,我们的老人就愿意教,你能学多少,我就教多少。但问题是,没过一两年,熟悉后就飞走了,导致一伙人来,一伙人跑,弄得整个技术部门的大佬们,眼都急红了。
3、公司内部不公平性较大。因集团较大,下属各种子公司,由于每家公司的财务都是独立核算的,导致有时候能统一业务模块方面的管理,但对于其他方面的,却会存在差异。同一个岗位,分属不同的子公司,奖金类的能相差N倍!!!好吧,小心脏先缓缓。内部关系复杂,先放放,不然没法往下写。
4、公司待遇没有与市场接轨。好吧,虽然天天说,不能让员工觉得公司除了钱还是钱,但前提是,钱,还是基本的需要啊。没有这个,其他的就不谈了。首先要保持一个良性的薪酬体系,才能更好的留住人才嘛。算了,这个也不提,先放放,不断的出台一些方案,还是能弥补些的,但招聘受这个限制较多。
5、对留人意识不到位。招聘已经这么难了,用人部门还不重视?真的想累死人力资源部这群招聘的人啊。反正人辞职了,直接说一句,人力资源部赶紧招人啊,没人做事了,完成不了生产计划,到时怎么跟领导交代...我瞬间有种想直接把他们狠狠的揍一顿,算了,还是多跟那些招聘人员说道说道吧。
面对着这么些情况,还能活下的招聘人员,我觉得已经是挺强大了。没有被逼着辞职的这些人,还是得继续努力的干活,继续努力的招聘,继续做好伟大公司的宣传大使。
如何从根本上缓解招聘难这个问题,个人觉得,可以做这些事情:
1、薪酬。做好薪酬调查工作,保持公司薪酬与市场接轨,使员工在公司发展当中,收益,同时可以提高员工的稳定性。
2、人才梯队建设。这个可能跟招聘没有直接的联系,但留住人才,就能减少招聘的压力,从侧面缓解一定的招聘难问题。公司应该对核心人才进行职业发展指导,明确晋升渠道和时间区间,同时提供薪酬方面的激励。对了,是要明确,只要能力能达到我们公司之前双向设定的标准,那就给,稳定才是关键。
3、企业宣传力度。企业的知名度,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招聘的效果。知名度高,对招聘的作用就越大。努力树立和维护好企业形象,还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4、重视培养?好吧,我只能说,公司有个良好的培养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,虽然可能在培养以后,有些员工会选择离开,但对于招聘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。特别是对于新人,这个无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。那就继续做吧。公司的培训制度完善、层次分明、类别众多,那或许会好些。
5、校园招聘。对于人才储备方面,校园招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渠道。每年吸纳一批有志之士加入公司,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啊。
6、校企合作的实施。建立与学校的校企合作,组建以公司命名的班级,提前进驻学校,进行宣传。这个叫提前洗脑,那招聘成功率,我只能说,不要太高。好了,校企合作,这个是项目类工作,还是慢慢做吧,里面的细节还是很多的。
说了这么多,感觉还是比较常态的一些方法和手段。好吧,我也想不出有更为新颖的方法了,期待各位的其他方法和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