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来都市人才招聘网

手机APP
当前位置 首页 > 职场薪闻 > HR社区 > 人力管理 > 成长型企业绩效
成长型企业绩效
作者:昆明人才招聘网 时间:2015/12/5 阅读:261次

 成长型企业绩效

主题描述

 
  我们公司从去年成立时就开始做绩效,最开始员工才十几个人,绩效比较好落地。今年公司快速扩张,从十几个人增加到一百多个人;再加上业务变动频繁,组织架构经常调整,岗位职责不断变化,导致绩效执行起来比较困难。经常出现,刚确定一个岗位考核指标,下个月职责又变了,或者是过不了几个月,部门职责也调整了。
  那么,成长型企业绩效管理应该怎么做,才能更好的匹配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模式,促进企业效益提升?管理应该怎么做?因业务变动频繁,组织架构调整,岗位职责变化……导致绩效陷入困境。乍一看,很现实的问题,究其根本,还是企业先天不足而引发。试问:计划导入绩效的时候,公司可有战略愿景?年度计划?有实力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源部门?有相应的薪酬制度?高层有第一推动的决心?员工了解、支持吗?其实这个话题牵扯到目前绩效实施普遍存在的问题。
一、管理基础薄弱
    企业内部管理混乱,部门各自为政,变化频繁,没有统一的企业价值观,不能体现企业整体目标。 很多企业存在问题时,不是关注问题本事,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工具上,如绩效管理等。
二、组织架构形同虚设
    对于组织架构、岗位职责,很多企业只是把其作为宣传的一个手段,“写”的和“做”的完全两张皮。对其影响考虑不足,说变就变,没有预见性、系统化。至于对岗位的规范要求,几乎为零。   
三、目标不具备参考价值
    有些企业,虽然制定了年度目标,也将目标做了分解,但是缺乏完整性和长期性,甚至只是为定计划而定计划,根本不具备参考价值。加上工作流程缺失,数据收集被动,这样的环境,绩效如何发挥作用?
    从十几人到一百余人,其实完全是一个可控的变化范围。为什么在人资这里,绩效变得疲于奔命,完全失控?与人资的绩效理念有关,更与企业环境有关。如何解决,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。
一、从改变理念开始
    很多hr一提起绩效,就想到kpi,似乎没有考核目标,绩效就没法做了。其实说到底,绩效也只是一个工具,我们应该了解、掌握绩效,但没必要过分迷信、照搬绩效。在实施的时候,因地制宜才是上策。
     就案例中的情况,如果环境不变,要想起到考核的目的,可以把绩效指标分为两大类:工作类和行为类;或者沿用以前的分类:定量类和定性类,其本质是变和不变。行为类和定性类大多属于不变类;工作类和定量类大多属于变类。
     “不变”的考核指标相对不受企业环境的影响,容易实施,那么如何解决“变”的考核指标?我的建议是通过工作计划来达到考核目的。从绩效落地较好来看,实施工作计划,把一些经常变化的考核指标纳入工作计划内,通过对工作计划的跟踪、质询,达到考核的目的,可行性应该是比较高的。
二、重心放到部门考核
    在绩效推行中,很多hr权利欲膨胀,恨不得掌控所有人的绩效,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,越想掌控就越是适得其反。何不换一种方式?
    在设计绩效管理思路时,我们可将部门考核与个人考核的权重增大,将考核的重点放在部门指标上。这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讲,虽然经常会有各种岗位的增减,职能的变化,但具体到部门的变化,其实还是相对有限的。
    hr要学会挖掘各部门负责人的管理潜能,通过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设置,杜绝随意打分。如将负责人与个人的绩效权重设置为30%,将企业盈利指标权重给到负责人10%,再加上如“绩效考核系数超过1.0的,必须写出具体的案例沉淀,作为先进演讲”,这样的约束,即使将绩效考核的权限完全下放,其实也没多少发挥空间。
    同时,对于一些指标的审核,可将权限分散,如财务负责财务指标的审核,行政对行为规划进行审核,人资对考勤培训进行审核……这样一来,负责人发挥空间进一步被压缩。把绩效指标的重心放在部门考核,完全满足了成长型企业的需求。
三、改变企业的管理环境
    对于环境,我们常说,不能改变,那就去适应。前两点谈的是适应,而现在该试着去改变了。
    业务变动频繁,组织架构经常调整,岗位职责不断变化……这些问题本质是相同的,都反应出企业管理存在问题。
     如果有明确的战略,清晰的目标,这些变化将是完全可控的。从这个思路来看,企业应该不具备战略和目标,那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,要求各部门工作的预见性,对应的是人资工作的系统性。
    假设能满足人资要求的预见性,人资可以做到系统性,那么上述变化对绩效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。但就怕企业已身不由己。所有人都陷入汹涌的激流,要逆流而上,难度有多大,可想而知。
     请你不要迷恋哥,哥只是一个传说。绩效也大抵如此。对于工具,没必要盲目迷恋,绩效的实施需要各种环境。再好的烟花放到水里,谁能看出它的璀璨?其实我这三点建议,只是从管理上的改变,管理达到了,用不用绩效重要吗?  根据本案例,楼主苦恼的是“企业发展快,部门和员工职责时有调整,绩效考核执行不方便”,其实就是“考核相对固定”与“职责偶有调整”之间的矛盾,要解决这对矛盾,其实也不难,以下思路可借鉴:
    绩考办法相对稳定
    组织架构、部门或岗位职责不管怎么变化,只要公司要进行绩效管理,相应的绩效制度不能朝令夕改,应当相对固定,即使要完善或调整,一般来讲,每年进行一次微调就可以了,如果改动过大过频,都容易影响员工士气及绩效考核的实施。
    绩考制度稳定,是指考核目的、职责、流程、结果运用、绩效面谈、意见申诉等,包括奖金挂钩、晋升等,让员工看到,绩效较好时仍然有升职加薪的机会,而不会因为职责的调整而有所变化。要做到制度相对稳定,是不难的。
    考核方案可以调整
    不管是月考、季考还是半年、年考,针对具体的部门和员工,都有各自的考核指标、目标、评分办法、打分人等,考核不管是实行KPI还是BSC,甚至工作计划考核,都有具体量化或定性的标准。这些指标、目标、标准、评分办法等,每次考核末期进行绩效面谈时,都要进行详细分析,并共同找到下个周期的考核方案,一般来讲,下一考核周期的方案不可能与上一周期完全一致,总有这样那样的调整和变化,以适应具体考核的需要。
    比如:本案中部门、岗位职责有变化,那么就可以在下个考核周期时,在考核方案中进行调整,增加新职责的考核项目,减少非职责内的项目,在具体的考核目标上也可以进行调整,如果是新项目、难度偏大,目标可以适当设置低一点,如果是成熟项目而且运行比较顺畅,目标则可以适当高一些。总之,在充分尊重职责、既有业绩、公司要求的基础上,本着协商谈判的方法,是可以随着职责的变化而调整具体的考核方案,只不过会花费公司领导和HR部门较多的时间,这也是没办法的,毕竟所有管理办法都应当适应企业成长的实际需要,否则,将阻碍公司发展。
    实事求是最为重要
    在考核方案调整过程中,不管是被考核者本人,还是人资部门,还是上级领导,应当要统筹兼顾,既不能只从公司利益出来,将考核目标定得很高,也不能只从员工个人利益出发,将考核目标定很低,这时,人资部门就可以从中协调,从掌握的历史数据、其他经验,或者给予员工一定的适应期。总之,任何调整过后的业绩目标,员工通过努力一定有达成的可能,否则,如果费尽周折仍然不可能完成(比如:最快只能在4天内完成的生产任务,一定要求在2天内完成)的任务,员工面对领导的高压而不得不接受时,虽然签字,但心里一定非常担心无法完成,此时,不但没有动力去想办法完成,反而会放任不管、我行我素,完不成到时再说。
    所以,在进行绩效方案调整时,一定要充分听取员工本人的心声,同时兼顾部门负责人的看法,并参加其他数据或行业经验,防止偏听。
    工作计划就是考核方案
    一般来讲,员工一听到绩效考核就会发毛,心里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再所难免,甚至立即就想到奖金被扣、工资减少,然而,如果将考核转化到每月、每季的工作计划中,也是不错的办法。
    只要将工作计划进行明细化,也就是逐项回答清楚5W2H,然后将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中增加“工作计划也是绩效考核方案之一”,就可以进行考核的,这至少让员工感受起来舒服些,没有那么大的情绪。
    相对来讲,工作计划比绩考方案更灵活,甚至可以落实到每周,而且项目也更多更细,如果同样对各项指标设置目标、期限、权重、扣分、打分人等,不就是活脱脱的考核方案吗
来源:昆明人才网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