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部分人员都是老员工的公司要推行绩效考核,
新进HR应该如何做?
主题描述
我于今年年初受聘到长沙的一家电子研发类企业任HR经理,老板找我来的起因是公司里大部分都是老员工,有的从创业时期就追随老板至今,普遍比较散漫。今年老板融了一笔资,想扩大规模,准备加强正规化管理,首先推行全员绩效,让大家都紧张起来,现有人员碍于情面,都不想得罪人,所以只能从外面新聘HR经理,让我来做这一块的事情。
请大家支支招,我的绩效该怎么做才能又合老板意,又不得罪老人?
本企业以前,也和案例中差不多,为了施行绩效考核,折损了3位人力经理。老企业推行绩效考核,成了很多有经验HR经理的滑铁卢。到底是为了什么?如何做才能平安度过这个阶段?结合自己企业的实例和案例,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案例的风险
1.融资后,才准备加强正规化管理的风险(证明以前基础管理能力不足,一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方式,融资后,不改不行了,怎么办呢?实施绩效考核吧,如果没有融资,风险还小些,融资后再想起来这么干,就是作死的前奏)
2.扩大规模的风险(扩大规模发展中,有很多不确定事务和问题,在基础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,问题将无限放大。各级经理救火还来不及,谁会顾得上绩效考核,最后的结果一定是,所有人都玩不成。绩效考核将被搁置。)
3.只具备人力知识,没有业务知识(这点是硬伤,打拼多年的老员工,老管理者,如果想废掉你的绩效,这是最常用的办法,你无法找到适合的绩效方式,甚至连考核方式,统计办法的运行,都困难重重,而这些,不是你HR专业能解决的。)
4.都不想得罪人,四面楚歌的风险(没人主动帮助你,因为帮助你,就是得罪大家的行为,所以管理层看着,基层反对着,只老板等着成绩,四面楚歌。)
5.融资风险(融资是一条不归路,你只能发展,融资的钱,不是一次性投入进来的,而是风投公司按照时间发展计划书的节点投入的,你到时间节点了,就得拿出对应的成绩,有的是业务,有的是规模,有时候达不到要求,风投公司会评估,有的时候就会止损,就是不再投钱了,这个对经营的风险很大,这一点,做过商业计划书,和风投接触过的人都知道,而绩效的作用是滞后才能体现的,老板面对压力的时候,放弃绩效回归土办法管理是必然的)。
面对这样的困难,你能做的好,足可以用死里脱生来形容了,所以你应该怎么应对呢?
1.通过下属了解企业现状,比如企业以前经历过绩效吗?比如以前的考核方式是怎么样的?为什么没有推进下去?等等,目的是获得企业内部主要矛盾,主要的就行。
2.针对于产品实现模式,业务主流程的相关关系,及相互影响的事务,职责,要清晰的认知,这些要和主管经理多交流,时间建议为一个月。
3.到半个月的时候,可以和老板沟通了,沟通什么?绩效实施前期的问题诊断。目的是:企业当前不应立即推行绩效考核。
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,是生是死,取决于这次沟通结果,(也许你很难理解,老板让我做的就是这个,为什么你不建议我做这个?理由如下)
3.1企业如没有标准化管理的基础,实施绩效,执行力越好,死得越快。绩效考核多长时间会有效果?,一般情况下,无标准化基础的企业,绩效3年左右才能成型,5年才会发挥作用,而老板刚融资,就想让绩效起到作用。
3.2一个企业的绩效成绩,不是设定好指标,然后给奖金,给处罚就能发挥作用的,而是管理模式、各管理环节,有效对接配合产生的。绩效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激励模式,没有基础,就好比一艘小木船上放着一门炮,虽然很好看,但开火的时候,船也沉了。
4建议方案:(前期工作及绩效考核实施时间)
4.1.优化流程建设,规范管理问题,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了,同时在扩大规模中,强化基础管理能力,让业务在扩大规模过程中,变得更有效率。
4.2.先实施二线部门绩效考核,不实施一线考核,稳定业务团队,保证业绩输出,二线部门着重支持项目的考核,从岗位职责和《融资发展计划书》中,选择考核目标,给予考核,考核不奖励、不处罚,让大家接受的是,问题是需要纠正和改进的,而不是处罚。
4.3.当规模扩大后,我们基础管理、业务流程也达到了新的高度,再推行一线的考核,这时二线的考核已经保证了对一线的支持能力,所以一线指标就很容易让他们接受。一线指标指标的来源是哪里?是《融资发展计划书》。这个指标一定是高的,但如果没有基础管理保证的情况下,根本无法完成。
4.4.做好内控制度,规避融资发展的风险,比如合同的签署,就不要签一次性的大合同,能拆分签就拆分签。
如果你的老板明白和认可这些问题,就会重新和你沟通发展规划,沟通时,围绕融资发展计划书的目标走。做好了这项工作,老板只有认为你的实施方案是最有效、最安全、最经济的时候(方案和他的目标融合的时候),老板才会真正支持你(面试时和安排工作时,跟你说的支持,你就不用信了)。
上面解决的是和老板意,下面该解决不得罪老员工了。
公司例会上,老板会坚定实施你的方案,各级管理者将无条件配合,由老板设定一个威望高,熟悉业务流程及有管理经验,沟通能力强的人,做你的副手。这一步,是给所有员工看的,代表要真正的实施这项工作,你也有了第一个合作伙伴(维系好他吧)
好了,现在空间有了,伙伴有了,你现在干什么呢?学习业务、优化流程、优化岗位结构、将业务流程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因素,都找出来,做工作分析,强化这些业务流程和相关流程的输出能力。这些都属于基础管理,很多基础管理不强的企业,不是死在绩效考核上,而是死在基础管理上,现在你干他们关注他们的工作,很多人会对你有新的认识。
通过这些工作,你应该逐步被老员工,老管理者接受。运用你的沟通能力,做好新老员工的心理认同工作,有网友问我,沟通的秘籍是什么?个人认为,沟通首先要建立心理认同,心理认同表现在:
1)安全(也就是你比对方聪明,对方也不担心,因为他知道你不会害他);
2)兼顾(就是你会兼顾他的想法和目标,不会用他的想法和思路做踏板,放低自己的姿态);
3)尊重(什么叫尊重?可能有不同的理解,个人理解,就是不能拿人当S13,可能我们不觉得,有时,在和别人讲道理的时候,语气、态度、表情有一点错误,就会被别人认为你没拿他当回事,沟通就变成了表演,这是沟通的大忌)
有了心理认同,沟通的技巧才会起作用,你的专业和想法才能让对方乐意接受。这一步也是最关键的,沟通做不好,你的方案一文不值。实施过程中,如有经理表现出有难色,或者口气变软,你一定要沟通,让他们把问题说出来,设定方案改变,这时候,改革是需要付出资源的,你顾及他,他才会为你想,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支持。
当你获得关键部门经理,相关二线部门经理,较多的优秀老员工的认同时(表现在:乐意和你讲述公司的问题;乐意征求你的意见;见到面乐意主动和你打招呼;你开会讲话的时候,很多人乐意认真听;吃饭乐意带着你去;),你可以推进你的绩效考核工作了。如还有老员工反对改革,应该是极少数了,由各部门经理管理即可。
绩效考核是否是正规化管理的唯一路径?这个是这个案例的核心,老板想正规化,实施绩效就一定会正规化吗?答案是否定的,企业的正规化来自管理思想在管理实施中不断的影响、渗透和强化。一个普遍比较散漫的公司,正规化、职业化、标准化的思想没有渗透到基层管理中的每个环节,绩效考核起不到任何作用。
很多网友说我的文章思想的东西比较多,落地的东西较少,其实我最担心的是,经验和方法被不加思考的套用,这种风险远远大于你没方法的风险。思想决定经验的累积程度,经验决定方法实施是否有效,当你有思想和经验的时候,你会发现,方法其实到处都是。答:我很想咬牙切齿的说,这老板真黑!自己人怕得罪人,就害新来的空降兵倒霉?以为空降兵都是吃素的么?针对本案例,我给到这家公司的空降兵一点建议:
一、内部环境的熟悉——入乡随俗,但不能俗!
为什么我要说入乡随俗呢,大家都是做HR的,深谙咱们的国情与民风,这点大家应该都是体会得到的。但我想说,人,到了一个新环境必须能够尽快熟悉环境,融入环境,不是要你被同化,而是要你适应环境,尤其是生活环境,试想,对生活环境都不能适应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,如何开展工作?(生活环境不是单纯的说空气、饮食等,还有人际关系、与人的相处等)
入乡随俗的第二层意思是尽快熟悉公司的现状,但不能被同化——公司的坏习惯、坏行为在您的眼里已经是见怪不怪,那样,老板随时会让你OUT。
二、部门职责的划分与梳理——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。
好吧,作为空降兵的咱总算是在公司立住脚了,接下来就要兑现自己的诺言——为老板为企业做应尽的贡献。做符合自己身份的工作,做老板眼里认为既急迫又重要的工作——绩效。那么,在做这项工作前,咱得把这“老员工居多”的企业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先明确了,亲兄弟明算账,老战友明职责,该念旧情咱念着,该负责的您也得担着!在很多中小型企业,成天把绩效挂嘴上,部门的职责都未能分得清,或者是未分得清主次,打个比方:明明是设备部门负责人的主体工作,却分给了看似能力有点强大的生产部门负责人身上...这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,要做而且应该要做好的。
三、岗位职责的界定——建立在部门职责基础上,再借助部门负责人的力量予以细化分工。
部门的工作职责弄清了,部门内部的兄弟们也要分分工吧,虽然亲起来像是“一家人”,在大是大非面前,咱们要把话说明白了。一个萝卜一个坑,总不能两个萝卜挤一个坑,也不能一个坑没有萝卜是吧。加强与各部门负责人的沟通,提出细化部门内部分工的要求,并强调说明分工协作对团队及团队负责人的意义,团队绩效说明一切,团队绩效事关银子,让其明白其中利害关系,哪个部门会不配合?不分工就有拖后腿的,不分工就有浑水摸鱼的,不分工的就有被出局的危险...
四、绩效指标的设置与权重设计——加强沟通是关键。
总算是把基础工作做的差不多了,接下来就跟老板谈企业目标吧,结合企业的目标,结合各部门及岗位相应的职责,把责任落实到岗,把目标细化到人,再加强沟通与协商,个人认为,绩效考核工作是充分集权部分民主的一项工作,绩效考核对象提倡全员绩效,考核方案鼓励全员参与讨论,但考核指标要发挥部门领导作用。
个人认为,起先的绩效指标,设立中等偏上为宜(当然,不能设置太高,这点也要做通老板的思想工作——胖子不是前三天不吃饭,第四天吃十斤饭就能长胖的),这一阶段,咱们以激励先进、鼓励原地踏步者为主,考核违规违章落后者为辅。
五、绩效考核实际操作——情理二字并行,绩效逐步推进。
为什么要这样说“情理二字并行,绩效逐步推进”呢?笔者见过一个做绩效的朋友吐槽:“气死我了,老板要我加大绩效考核制度,我也照办了!但有一天,某几个老员工因为绩效差被扣了不少钱,告状告到老板那里,老板反过来质问我:“嗨嗨,你怎么能扣他们那么多呢?”,甚至有的老板太坏蛋了:“是某经理扣的,你去问问他呀?”
在这样的企业里,如案例中的空降兵一样,随时要做好兔死狗烹的准备。
话说回来,生存是最重要的,企业要生存,老板要生存,老员工要生存,咱新来的HR也要生存,能做到一片和谐那该多好呀?所以我还是那句话——情理并行,制定指标的时候可原则性强一些,再构思着组建一个考核工作小组(不要大包大揽,把得罪人的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扛着!又不要你献身,扛得住么?)实际考核的时候根据实情可以大家一起商量下酌情考核嘛。努力朝着一片和谐的方向发展,当然了,这是建立在以组织的绩效为重点的基础上!
你所述的情况与我现在来的这家公司非常的相似,我的意见是步步为营才是良策。先来看看,这类企业共同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吧。其优势:一是老员工较多,工作时间较长,忠诚度较高;二是业务流程熟练,本职工作不用过分操心,已经形成习惯;三是公司氛围相对融洽,彼此之间比较和谐;四是公司规模不大,人员比较满足现状。再来看下不足:一是人员思想观念固化,相对比较落后,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念;二是作风养成上比较松散,对习惯的事物不愿改变;三是工作上特别满足现状,对于创新工作有较强抵触情绪;四是对于新人喜欢摆老资格,动不动提当年如何如何;五是小错不断,大错不犯,得过且过思想严重。
刚来这家公司时,我就想老板为什么要找一个专门的人资呢?与其聊时,发现他最初是想解决培训员工、提高老员工素质的问题,另外帮助其做企业管理方面的事务。这些正好是自己的特长,所以就来了。一来公司没几天,就发现公司还有许多问题,比如欺生与摆老资格、素质不高与口气挺大、不懂规矩与礼节较差,等等。在与老板沟通中,发现他是碍于多年情面,不好管理这些老员工,需要一个外来的“和尚”!没一周,就在管理干部会议上,宣布全权授予我,可替老板管理公司人员、兼管几项重要工作了。开始,发现真正问题后,我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没有急于求成,而是采取一定策略:先摸底,再稳心,最后一步步地切中要害,一项项地剖析,一件件地解决。
1、深入群众,摸清实情。刚开始不易用大刀,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。我每天就是边熟悉工作流程,边找部分人员聊天,从历史情况,到现实问题;从企业组建,到销售格局;从产品重点,要研发队伍;从企业文化,到员工精神;许多问题都是一步步熟悉起来的,当找准了问题的关键点,就要整理工作思路了。这样才真正找到公司的问题点在哪,给老板写一份报告,讲下自己的设想。
2、放下身段,甘当学生。公司有许多老员工,无论是年龄上,还是从资历上,都是老大哥、老大姐了,只是他们文化素质不大高,一辈子就是职工、职员,有的已经做到了主管,但没有什么大发展了,可是这些人连老板都敬一分,我们作为新上任的管理者,不能小看了人家,怎么也算是前辈哩,所以说话也要注意点,客气几分。许多工作业务都是靠问他们而熟知起来的,所以到哪儿都别小瞧了这些老员工。
3、办成大事,证明自己。没有点本事,是没有人会服你的。所以一开始要能为公司解决一两件大事,也就是别人没做好或没做成的事,你来把它办成了,让大家承认你的能力。我是从招聘开始的,这些年来公司招聘总是像“走马灯”一样,招了来了又走了,一波波地走了来了走了,能稳固下来的还是那些老员工,新员工就没有稳住超过两年的。因为公司文员要做标书,历年与销售人员都有摩擦,就是招来的人员素质不高,而我第一个月招的几个人很快得到了全公司上上下下的认可,算是打了一场漂亮的开局。接下来,培训也是搞的有声有色,得到了老板、管理层与员工队伍的肯定,总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。
4、开展工作,逐项解决。问题找到了,解决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需要分清主次,逐步解决。第一步,老板希望帮助抓好销售队伍,那么我就从这一部门开始着手。一是教育引导,先转变认识,帮助他们理思路;二是定好规矩,有些人是不自觉的必须有个好规定来约束,那么就要立好规矩来执行;三是激发动力,销售人员需要激情,需要别人的鼓励,这方面花了不少力气;四是监督工作,不断督促大家努力工作,克服他们懒散的行为与思想;五是跟踪结果,他们的市场有的是多年的老客户了,这些老业务也就是维持,没有多少业务增长,这就要我们不断跟进工作,盯其结果,而有的市场需要业务人员开发,也要不断询问进展;六是及时奖惩,对于表现好的有提高的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,对于不良现象也要及时指出,甚至进行处罚与责任追究。就是通过这一个例子,反映出一种工作方法,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。
5、经常沟通,调整方向。与老板、员工都要经常保持沟通,要知道老板的真实想法,才会有的放矢,如果有所偏离一定要及时调整;也要了解员工的思想深处,不然不能对症下药。只有把方向找对,才会事半功倍。经常与上级保持有效沟通还有个好处,就是思想上能够保持一致,必然会在行动上走不偏,也能较准确地办好事情,也能不断取得老板的信任。
6、原则问题,敢于唱黑脸。作为老板请你来,一定是希望你能在他不好出手时,果断处置为其解忧的。所以对于一些执行规章制度方面,不要讲人情,敢于一是一、二是二,这样员工也就懂规矩了,老板也更加相信你了。还有就是处理棘手问题时,你不论是谁都在公司制度下办事,这样老板不是更加喜欢你了吗?也就会更加支持你的具体工作,你也就更加能如鱼得水了。当然这里一定要坚持“对事不对人”,如果你有了私心,整人什么的,一定不会有好果子的,早晚都要翻船。
就这样,一件件的事情一件件地办,不断巩固了自己的地位,稳定了人心,也显示了才华,最后变成老板离不了你了,什么事都会主动找你协调沟通,真正变成老板依赖的人,这才是最终的结局,这时你的威信早已树立起来了,基本没人可以捍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