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搬迁,如何提前储备人力?
主题描述
我在江苏昆山的一家电子制造厂工作 ,企业现有170号人,大部分都是本地人,不过可能很快就会流失掉相当一部分,因为我们马上就要搬迁到新建的厂房去了。新厂房位置比较偏,现在我们还没有对员工宣布搬消息,不过可以想见,一旦正式公告之后,肯定会有很多人会选择离职。
厂区的搬迁毕竟这也算是伤筋动骨的事,在人员处理时,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
1.新厂区的招聘工作:如果老员工未能及时填充所有岗位时,就需要及时补充新的血液。即使岗位基本填完,也要进行人员的预补充,毕竟做为电子制造厂,人员的流动量还算是相对较大的,所以在解决调动前,要先进行信息的公布,面试地点要尽量去靠近新的厂区,让大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理性的思考。招聘的后期可以对比如下两种情况:多招聘本地人VS避免多招聘本地人。毕竟两者给不同的公司会带来不同的影响。
2.老员工动态调查:毕竟没有不漏风的墙。所以在放风的时候,可以将新厂区的好都加进去。以此方式来了解大部分员工的动向,同时,主要探探领导层的口风。毕竟公司的骨干才是公司的基础,如果搬迁把基础给搞垮了,那得不偿失。针对领导层的动态,在后续岗位招聘时,也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。
3.福利优势弥补:话说福利会有很多种:1.班车接送,公司因为距离的问题,可否取消新厂区的住宿,暂时改为班车接送,或者比较两者的费用,看如何去减少额外的支出;2.薪资待遇补贴,公司可以针对此次调动增加相应的补贴或者提高收入(虽说钱不是万能的,但是有些问题前,钱还是有一定能力的);3.新厂区的优势,厂区的搬迁无非是为了节约成本,扩大收益。此方面也有利于个人的福利。同时,这也是为了扩大生产,扩展公司的规模等方面,有助于个人和公司的进一步发展。。。。。。。
4.先留骨干然后开枝散叶:核心的技术和指导力是在骨干的手中,所以留住骨干可以理解为保存公司的有效实力,锤炼出公司的真正领导层(有点类似长征,毕竟在公司困难的时候,主力还会一起奋斗)。其次就是感情留人,在保证公司骨干留任的情况下,可以通过骨干去为公司留住主要技术员工,将HR的工作开展到每一位核心骨干,这样才会很大程度上保留公司的完整性。
5.负面新闻分而击之:散播消息后,会由个别人员牵头聚众散播负责消息甚至闹事。如此情况,只能分而击之,对个别人员甚至可以按照公司规定及法律规定进行处罚,避免事态的严重化甚至失控。但也要考虑此行为的负面影响力。
6.厂区人员分批搬迁:搬迁的消息提前发布后(最好提前一个月,为了方便体现搬迁后的工资有变动等信息),可将员工分批、分部门搬迁,对于搬迁后的厂区,如果老员工满意,我想这也是一个留任旧厂区员工的方法。
7.合同修正、索赔提前规划:对于厂区搬迁的事宜,员工的搬迁一定要经过本人同意。对于公司来讲,那就需要对合同进行修正或补签,对办公厂所加以更正。同时还需要及时对公司的保险等情况进行更正。对于索赔来讲,公司尽量和员工实行协议离职,减少更多的索赔
8.消息提前一个月发布:对于上述工作,如果OK后,消息要尽量在一个月左右发布:1.提前通知离职的员工,并及时请其休息,毕竟因为一个月的时间影响到他人;2.对于确定离职的岗位,提前补入人力;3.让一个月后,搬与不搬的人员进行薪资对比,将动摇的人员拉拢过来。
新旧厂区的事宜会有很多的处理方法,个人觉得后续在招聘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员工70%以上为本地人,因为会形成一个小的团体,这样会反过来要挟HR去工作。同时,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,上述的方法也同样存在,要尽量去避免负面影响。
各位同学,我想请问:我该如何利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,来做好人力的储备工作呢?
说实话,我个人呢有点痛恨电子厂,为啥呢,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去电子长做暑假工,基本上都是集体宿舍大通铺的铁架床上下铺,自己去买一个小风扇,天天加班累的半死的那种;所以在打卡前先吐槽一下困难,让大家感受一下电子厂的氛围;
对于这种小电子厂有以下几个特点::
1.年轻的娃很多:90后为主;
2.流水作业,环境相对“恶劣”(没空调,只有抽风机)
3.管理混乱、粗暴(你要走,第二天就让你走了,工资还可能不结给你或者少结给你)
4.本地人多;
5.流失快、生产任务重需要加班加点,有时候又是闲的半死的那种;
对此提出以下建议:
1.住宿环境建设:原来为了节约成本,现在刚刚好搬迁了,那么外界的环境想必然是新的,这个新包括宿舍环境,工作环境,所以,在宿舍环境下面下功夫:安装好相应的设置,集体宿舍进行调整,让员工住的放心;
2.工作环境建设:上班很多小厂并不会安装中央空调,但是,我想说,很多时间由于中暑、抽风机故障等原因,造成的成本上升远远大于中央空调的维护费用,曾经我们公司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,抽风机坏了,意味着需要停工休息,不然会中暑;所以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减少事故发生及工作效率的提升;
3.90后员工的心态建设:谈到心态建设,从沟通开始,沟通从一线员工开始,我们可以先去一线转转,听听员工的想法,我们做人力的很多领导都是这样,没有接触过一线员工,或者是很少接触一线员工,了解员工太少了,那么很多时候,都是在办公室“瞎想”策略,理所当然,所以了解一线信息有助于帮助我们调整管理方式,更好的做好“服务工作”;
4.员工家庭或者现有的住宿环境调查:因为员工不愿意搬迁,很大一个原因是不方便,那么公司能否考虑这个不方便解决掉呢?可以的,招聘成本计算一下,流失率测算一下(调查后得出),那么接送费用计算一下(厂车),最后得出一个方案;
5.储备人力,从校园合作模式开始,我在班级回答问题的时候,遇见一个同学他,他跟我说,他们公司小,院校合作可能不大好开展,而根据我在校企合作的谈判经验来讲,很多同学不一定青睐大公司、大企业,因为正常人都是这么想,所以,在进行校企合作模式上面是值得小企业进行深思熟虑的(未来的订单式培养、定向培训抢人会更加激烈);
6. 外部环境建设:年轻人喜欢桌球、溜冰场、篮球场,这些基本建设,加强,因为是新厂房,很多空间都未开发出来,所以在场地利用上面,可以考虑进行规划,建设一些很好的设施,我们曾经参观过一个小型电子厂,对于场馆建设真的很用心,甚至有一个草坪的小型足球场,让人惊叹不已;
7.制定基于需求的弹性薪酬:我们知道作为一线员工,你跟他扯再多,都是废话,啰嗦的表示,从薪酬开始着手呗:正常情况下,电子厂都是死板的计时制,而根据我在电子厂呆的经验发现:在6个月离职的最少有40%离职是由于薪酬,这个主要表现在刚刚来,操作不熟练,产量低,薪资跟不上去,所以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薪酬模式:
第一个月:计时,按照小时+绩效,这样的保底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需求,能全身心投入;
第2-6个月:计时+计件,经过一个月了学习与调整,基础技能已经OK了,可以稳步提升的情况下,工资一部分固定计时,每月制定产量,产量再计件,消除纯计时的不安全感,用产量激励;
第6个月以上:计件工资,能适应,操作技能熟练,多劳多得;
8.师徒制度,我们俗话叫做传帮带,作为电子厂,就像我们的一线生产员工一样,入职3天的流失率为45%而,入职3-30天的流失率却为10%,所以从入职信息我们发现,环境这个东西,会“搞死人”,对薪酬的迷茫个工作技巧的担心,也会“搞死人”,所以,推行师傅制度,有必要,降低离职情况,一般的师傅任职有:
8.1是改该工序的典型,工作技能通过考核,表达能力通过测试(有网络商学院可以进行学习考试);
8.2通过“实习”上岗,能不定时关心和鼓励员工
8.3由班长提报,一天不能带两个新员工
8.4奖励机制:
按照员工流失率(3天内)计算:低于35%,奖励30元/人,低于25%,奖励40元/人,低于20%,奖励50元/人
3-30天流失率计算:师傅团队奖励低于8%,奖励300元,低于7%,奖励450元,低于6%奖励650元
离正式搬迁大概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,公司现将这个人力问题交给了我,让我对可能出现的种种人员流失情况做好应对方案,并提前储备好人力,以便搬迁之后不会影响生产。
各位同学,我想请问:我该如何利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,来做好人力的储备工作呢?
总算是要体现HR部门的正能量作用了,前几天老是聊着要如何把人开掉,这几天又愁着要搬厂子,要留人了吧。
案例要点解析:
1、企业地址:江苏昆山的企业;
2、行业性质:电子制造业;
3、企业规模:170余人;
4、员工构成:大部分本地人;
5、事情猜想:要搬厂子,要搬到偏僻地,因此可能会有大部分人要离职;
6、时间:离正式搬迁大概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;
犹如热锅上的蚂蚁,咋办?一颗红心,几手准备吧:
一、创造一切利好措施,留住员工。
1、交通便利:因为是本地人(不管是居民户,还是暂住户,图个稳定而已,都可以算是“本地人”),愿意在这里上班,肯定也不是单纯的冲着厂里的工资待遇去的,毕竟靠家路近嘛,能挣几个钱,也能照顾到家庭。现如今,厂子要搬迁了,而且是去往一个更偏僻的地方,原来可能是骑个自行车就能到厂里,现在开汽车都嫌远,那么交通是不是不方便了?
2、住宿条件:有很多外来务工者,拖家带口的,你说你的厂子一动,人家的生活也会跟着动(这是看重这家厂里的待遇了),住房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,新厂址是不是可以考虑员工住宿问题?
3、业余生活:原厂址可能离城区近,或许又在乡镇上,现如今要搬到偏僻地,那员工的业余生活肯定又受到影响了,新厂那边是否能满足员工原来的业余生活需要?又或者是改善下员工的业余生活?譬如说网络呀、文体活动场所呀等等。
4、小结:考虑到电子制造业的务工人员大多又是小年轻,是不是要为他们再考虑下下班没街可逛的光景?呵呵,说笑了。
总而言之,为“换环境的老员工”创造一切利好措施,留住老员工是最为关键的,尤其是核心的老员工,毕竟可以拿笔权衡一下,在这些方面投资要花多少银子,不投资又要丢失多少老员工或者吸引不了更多优秀的新员工?此外,企业应做好对员工思想动态的调查,做好员工对企业搬迁的需求调研,以便能出台更多更好的对策。
模拟个情景:
接到厂房搬迁通知的那几天,企业HR为此失眠了好几晚,所谓“一切办法都是被困难逼出来的”,HR出招了,企业也允诺了,结果有这样的情形:除了一部分实在是不愿离开老厂所在地思想有所动摇的员工外,大多的员工反映:员工小李和小张就是代表,小李说,自己家是住厂区附近,在这个电子厂已经干了四五年了,厂里待遇不错,上个月她就拿了4000多元工资,这个月加班还会拿到5000元。最近听说厂要搬迁,她和许多老员工一样,为再就业问题而担忧,毕竟找一个称心如意且在家门口的工作不容易。不过,昨天他们厂刚买回来一辆大巴车,据说是老板授意用来接送大家上下班的专车,她们一下子就打消了不干的念头,自然就跟着老板去新厂干了;小张说,自己老家是四川的,几年前与妻子一起来昆山打工,租的房子不是很贵,但也要好几百,自己和妻子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大概在6000多点,听说厂子要搬迁了,并打算在那边盖宿舍,提供员工宿舍和夫妻房,自己和妻子盘算了下,妻子决定也来电子厂上班了。
二、加大招聘力度,打个有准备之战吧
本着“错招一百不漏一个人才”的想法(当然了这是很夸张的修饰手法,勿怪),加大力度招聘呗。关于昆山那地方电子厂对员工的招聘,有很多渠道和办法,在这里我就不再累述了。只是在很多常规的招聘办法之外,我强调几个细节问题:
1、在新厂周边地区做好招聘宣传:这个很有必要。不可否认,新环境,老员工,离职的肯定是有的,但我们换个思路考虑下,是不是有“老环境,新员工”的可能性呢?答案是有的,也就是新厂周边地区的“人力资源”,至于宣传技巧也就不多说了,广场上搞个公益电影,搞个宣讲会、发发传单、贴贴电线杆之类的...
2、在当地电视台插播广告宣传:“嗨,儿子,回来吧,不要飘在外面打工了,我们家附近也有电子厂了,工资还蛮高的。你就回来吧,我跟你爸商量了,把家里的三层楼装修装修,年底就给你们办事情,你再不回来,格格巫就嫁别人了!”一个在家承包数十亩水塘养螃蟹的母亲,在看完招聘启事后打电话给儿子如是说。
公司新建厂房要搬迁,是一件好事,证明公司对后续发展和前景充满信心,愿意加大投入力度,扩大生产规模。但是搬迁带来的不利因素也显而易见,就是可能出现的人员流失。要应对搬迁引发的人员流失情况,人资资源部就要做到”兵马未动、粮草先行“,预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和人员储备工作,将搬迁造成的人员流失降到最低,同时尽快采取措施补足搬迁造成的缺岗。
一、公司做好搬迁前期准备工作:
1.搬迁情况的通报要及时,避免小道消息引发不必要人员流失。公司搬迁是件大事情,何况还涉及新厂房的建设工作,这种情况下,想要瞒住员工不透露消息,基本是不可能的。公司员工可能早就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不少相关信息,暗中做了后期打算的人估计也不少,只是目前没有正式消息出来前,大家都在观望。离公司正式搬迁只有一个半月了,该公司还是正式公布消息为好,以公司名义发出《搬迁通告》,在通告中明确公司搬迁的重要意义、公司前景的规划与展望、搬迁后公司员工的安置调整办法、员工随迁的安置适应期管理办法等内容。同时公司各部门就公司搬迁工作,组织部门会议和培训,帮助员工了解公司政策,稳定人心,对员工态度进行摸底了解,能避免临时通知出现突发情况和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;
2.人力资源部门到新厂区对厂区环境、基本生活设施、员工后勤保障情况进行实地了解和前期准备工作。做好厂区搬迁后,随迁员工的工作、住宿、就餐、文化生活、交通通勤保障工作。在大致工作安排妥当后,可以组织员工代表前往新厂区进行实地考察,先给员工服个“定心丸”;
3.对于家在本地的员工或公司管理层员工,需要安排好搬迁后的上下班交通问题,最好由公司提供统一的交通工具,接送市区员工上下班;在工作时间上,采取减少中午工休时间,推后上班时间和提前下班时间的办法,为员工提供工作便利;
4.对于愿意随公司搬迁到新厂区的老员工,公司可以提供一些短期的“搬迁补足”或“安置补足”等方法,鼓励老员工随迁;对于不愿意随迁的老员工,公司要做好协商工作,和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,并按规定进行相应补偿;
5.对公司管理层员工和核心岗位员工,提高一定的薪资福利待遇,留住关键岗位人才。
二、做好新员工的招聘工作:
1.采取就近原则,进行新员工的招聘。新员工的招聘尽量在新厂区当地进行,可以采取和当地劳动力市场、厂区所在的社区部门及当地一些学校联系,进行员工的招聘工作;
2.提供实习岗位,吸收职高、中专、技校学生到新厂区进行实习,可以补充部分岗位人员;
3.及时对招聘进来的新员工进行培训工作,帮助新员工尽快地适应工作环境。
三、总结
我也曾经历过公司搬迁的情况,公司搬迁从正式开启到后续收收捡捡、理顺归位,最起码也要乱上个十天半月。公司的指挥分配和各部门间的衔接配合工作就非常重要了。如果在此期间公司的人员流动太大,肯定会影响公司搬迁速度和后期正常工作。公司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可能同老板及各部门负责人沟通,采取措施以稳定公司老员工为主,做好非常时期的过渡工作安排。现在离搬迁仅仅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,要在短期内完成新员工的招聘工作,显然难度比较大,光靠HR部门个人完成不太现实,需要发动该公司其他部门和员工配合,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目标。